尊敬的各位老师,大家好。很荣幸能有这次跟班学习的机会。
本次跟班学习我们来到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。该中心主要为0—6岁的脑瘫儿童、听障儿童、自闭症儿童和智障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和康复教育服务,并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。本次跟班学习,我们来到听障部学前教育组,而在这一周的学习中,我们又听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课。
星期一和星期二是集体教学,星期三是听觉言语个别化训练,星期四是言语矫治。星期五听障部举行秋游活动,我们就在他们培智部听了一天的培智课。
在这为期一周的跟班学习中,虽然途中舟车劳累,但不负此行,感触颇深。总结起来有如下三点体会:
一、教育是一种合作。该康复中心有强大的教辅团队,师资比较充足。就以听障部学前教育组为例,我初略的统计了一下:一共有四个班,学生数量30多个,不到40个。而他们的教职工有:挺能管理3个,学前组教师10个,言语康复师9个,言语矫治师2个,保育员5个。该团队分工明确,合作默契,有很强的专业性,训练起来得心应手,教具使用千变万化,其成员可以用三个词语来形容:“敬业”、“精业”、“乐业”。我跟班的舒老师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教师,但一节课下来,她蹦蹦跳跳,和孩子们一起玩耍,说话也很温柔。他们每个班有“两教一辅”,也就是两位教师一位保育员,他们三人基本上整天都是呆在教室里面的。尤其是保育员,可以说,他们既是保育员,也是助教老师。因为我看见上课时,他们会辅导学生。下课后,给学生端饭,喊学生吃药,打扫教室卫生,心里就从来没想过哪些是我的事,哪些不是我的事,反正眼睛看见了就做。
二、理念体现在细节。该中心推行教育改革,构建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模式。有专业的团队,集体课与个训课同时开展且顺利进行,将幼儿认知的五大目标融入到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之中。他们教导主任吕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:“该中心秉承对幼儿放手,将探索新知的机会还给孩子,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时时处处肯定,这将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。”该中心教室布置温馨。区角、主题墙使用得有的放矢。区角活动使用频繁,就感觉他们是在学习中生活,生活中学习,学习生活是一体的。教育教学者用心设计每一堂课的教案,活动,很细微的地方却很精心。有一次在上听觉言语个别化训练的时候,小朋友不小心把教具,一架小飞机弄掉到地上。如果是我,下意识的反映是马上把飞机捡起来,而上课的刘老师,就一而再,再而三的鼓励孩子自己去捡。其实,放手让其做也是一种训练。
还有一个例子。一次下课的时候,经过会议室,我们就看见他们学校的领导做成一排,手中拿着纸和笔,每个人都非常严肃。下面坐着一个保安,当时,我们心里就在想,难道是那个保安做错什么事了吗?最后一问,才得知,是他们中心在招聘一位保安。想想,他们连招聘一位保安都这样认真,严格,更何况是教育教学呢?
三、幸福是一种美好的体验。该中心的教职工每天的工作都很忙碌。早上7:45--8:30是早操,8:30--9:00是早餐及餐后活动,9:10--11:00是上午的教学活动,11:00--下午2:15是午饭和午休,2:15--3:00是起床,午茶,检查助听设备,3:00--4:20是下午的主题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。纵观他们一天的安排,“两教一辅”是全天陪伴的。该中心的个训教师和言语矫治师的任务量也很大。每天从早到晚六节课,每周五天,没有一天是休息的,听刘老师讲话时,她的声音都是沙哑的。然而,就算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,该中心的教职工都营造着一种轻松,愉悦的氛围。放眼望去,没有一个老师愁眉苦脸,批评打骂,唉声叹气的。哪怕领着学生去上厕所,看见我们学习的老师,他们都面带笑容,鼓励学生向我们问好。该中心还开展了亲子课堂,家长门诊等课堂,这样就能让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。我们听过一节家长门诊课,那感觉家长对教师是一种崇拜,膜拜的态度。好像老师就是一把神奇棒,轻轻一挥,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
试问,在这样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中,哪个教师不会有成就感,哪个孩子不会进步呢?(赵磊撰)
分享到: